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是,教宗 > 第204章 不要问题回答问题,要用问题解决问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4章 不要问题回答问题,要用问题解决问题

鼓风机——即冶金工艺中必不可少的部件,肩负着为高温熔炼提供充足氧气的重要任务。

在鼓风机被发明之前,欧洲人会将锻冶炉建造在风速较快的山脉和河岸边,借助自然风熔铸铁、铜、锡、金等金属。

据历史记载,北欧维京海盗的村落拥有完善的铁匠铺,已经出现全套的基本锻造工具,包括冶炼炉、锻锤、磨砂轮、淬火池等。

机械力鼓风机于11世纪前后出现,随后以相对缓慢的速度扩散至全欧,到十三世纪基本完成普及。鼓风机以两种形式为主流——人力(畜力)鼓风机和水力鼓风机。前者主要应用于河流流速缓慢的南欧国家,后者则流行于拥有塞纳河、莱茵河和多瑙河的中西欧国家。

钢铁是工业的心脏,这一点也没开玩笑。冶金工艺的天花板决定着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上限,没有钢铁,一切便无从谈起。

1325年,由于锻铁工艺进步,德意志地区第一次出现了历史可载的枪械制造。大约14世纪中叶,随着铸铁浇铸技术被首次应用于锻造工艺,欧洲人锻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门铸铁大炮。到了十五世纪早期,更有人将青铜炮与铸铁炮合二为一,首次制造出青铜铸铁加农炮,连带着导致一门新行业的诞生——“铸铁师”。

机械技术的进步同样带动了冶金的发展,在巴伐利亚地区,几乎就在铸铁技术出现的同时,德意志工匠发明了水力驱动的机械锻锤,自重约一千千克,可以以每分钟100到200次的速率捶打铁胚,极大提升了锻造效率。

十五世纪还出现了深刻影响后世的杂质筛选技术,凭借精密的机械设备,冶金师将筛选粗杂质的任务完全自动化了。

除鼓风机之外,冶金技术的第一重要器具自然非冶炼炉莫属。

“竖炉冶金”是发明自罗马时期,一直延续到16世纪的历史悠久的熔炉设计理念。但随着铁,尤其是钢的需求供不应求,人们为增加产能而将竖炉的高度不断拔高,并改用适用这种新设计的水力鼓风机,进而导致“高炉炼钢”理念的诞生。

在16世纪之前,欧洲的主流冶金炉是土法吹炼炉(Stuckofen),这种炉子起源于奥地利的施蒂利亚,是中世纪冶金的集大成之作。土法吹炼炉最高可达14英尺,不仅拥有双风箱设计使其可以同时冶炼生铁与熟铁,并且增加了排出矿料废渣的开口保证冶金质量。

最主要的是,土法吹炼炉改善了以往竖炉最大的痛点——产量。

根据一张后世对比表格的记载,流行于十五世纪西欧的加泰罗尼亚竖炉的炼铁产量约为每次150千克,产出率30%。更落后的块炼炉更是惨不忍睹,70千克的单次产铁,12.5%的产铁率,消耗最多的燃料产出最少的铁,极大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

与之相比,施蒂利亚的土法吹炼炉拥有最低300千克,最高可达900千克的惊人产量,产出率也有不低的39%,每个熔炉年产铁40-50吨,远超任何以往的旧式竖炉,且已经拥有了高炉炼铁的雏形。

在江天河的皇家工场搅入维也纳之前,维也纳已经有了冶炼工场38座,生铁厂12座,熟铁吹炼炉4座,钢铁冶炼炉18座,全部采用多瑙河的水力,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钢铁行业发展最迅猛的地域之一。

弗雷德里克对奥地利的“征服”为维也纳带来了更先进的施蒂利亚技术,经过皇家这三年的投资建设,江天河名下的皇家冶金工场建立起了8座新式吹炼炉,产量较老式吹炼炉提升了两倍以上。

事实证明,权力与资本果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联合,拥有皇家信誉背书,政府全线开绿灯以及源源不断的资金池,连江天河这样从前毫无经商经验的雏鸟都能在维也纳打下半壁江山,怼得那些有钱没势的资深商人嗷嗷直叫。

但她并没有止步于此,毕竟她没有忘记自己建立冶金厂的初衷。

江天河紧张地等待着面前这座“49年制三号锻炉”的第一炉生铁。

这已经不是她的第一次实验,距离三座成型高炉搭建落成已有半年,这半年,她每日和几名资深铁匠守在炉旁,绞尽脑汁地尝试新的冶金法,却都以失败收场。

仅仅实验浪费的钢铁,已经足够她在维也纳城内建上十几栋带花园的独栋别墅。科研是件烧钱的工作,试图研发超越时代的技术更是如此。若非罗贝尔长期以权谋私,把军方武器订单白送给她的工场,加上皇帝本人依然在追加投资,单凭她的商业手段只怕早就被昂贵的科研工作拖破产了。

不久后,随着一股快要把空气烧灼的热气迸发而出,一炉铁水如约出炉。

和那些只能熔炼出软生铁的同行不同,江天河掌握了将铁熔化为铁水的技术。

她的父亲曾经无意中提及过工作中的小知识,冶金工厂提高炉温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最简单:鼓风机吹氧,添加合金提温剂以及调整底吹气量。

奥地利的熔炉没有提供调整底吹气的组件,鼓风机吹氧虽然可以力大砖飞但终有局限,因此留给江天河的选择只剩下一个,提温合金。

最简单的提温剂便是硅碳合金,恰巧的是,江天河悲哀的知识储备中竟然真有一条可以用来制粗硅的化学方程式。粗硅的提温能力远不如硅铁合金,但让软铁熔化成铁水也算勉强够用。

但问题又出现了,二氧化硅,也即石英矿,它和碳反应的温度需要1400度以上——现有的反应釜根本无法承受。

于是问题延伸出新的问题——奥地利没有任何一座已知的耐热黏土矿,江天河连上哪找块耐火砖都成问题,更别提大规模炼钢了。

直到奥地利占领摩拉维亚,她的苦恼才终于得到解决——摩拉维亚的首府布尔诺拥有德意志最大的黏土矿区,其中恰好有耐热性能极佳的黄黏土。

一切的巧合与意外,加上无数奥地利和摩拉维亚工匠的日夜改良修缮,耗费两年多日日夜夜的操劳,才终于搭建起如今简陋的钢铁工艺。

一炉炉炽热的几乎不含碳的生铁水被工人费力地倒入耐热坩埚,再将捣碎成粉末的木炭和动物骨骼分批次丢入其中作为碳源。

沉重的坩埚支架搭设完毕,八台人力鼓风机火力全开,冶炼火焰腾空而起,工场附近眨眼之间已是一片热浪腾腾。

待感觉温度已经足够,资深工匠立即将少量提温剂投入其中。

坩埚附近的温度肉眼可见地开始提升,空气在高温下膨胀,光线也为之扭曲。

沉重的氛围不知过了多久,终于,随着某位匠师一声“完成了”的低吼,八名学徒们上前拽起沉重的板闩,银光闪闪的铁水奔流而下,流入早已提前备好的锭模当中。

良久,尘埃落定,锭块凝固。

一个大胆的老铁匠上前把钢锭从模子里撬了出来,在手上颠了几下,满意地点点头。

“重量过关。”

下一个匠师接过钢锭,和其他几人转身进入打锻房,房间内很快传出叮叮当当地敲锻声。

大约两小时后,满头大汗的匠师提着已经勉强有了刃形的钢刃回到试验场,学徒拿出早已备好的军用阔剑,双方对砍三十余下,被大家寄予厚望的钢剑首先钝刃,令老匠师和学徒都露出大失所望之色。

但就在他们停手的那一刻,另一个匠师突然喊道:

“不对劲,老布林肯,继续砍!砍到断为止!”

被他叫作老布林肯的匠师诧异地看了朋友一眼,但还是如他所言地接着砍了起来。

令人惊讶的一幕发生了。

随着不断地全力碰撞,率先崩刃的钢刃胚在外层刃形崩解后没有进一步破损,反而愈发坚挺。反观阔剑,被硬度更上一层的砍得节节败退,崩刃的范围不断扩大,刃面仿佛被吸血鬼啃了一遍似的犬牙交错。

“嘎巴。”

当对劈进行到第一百下,阔剑再也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劈砍,侧刃崩出一个三厘米的大豁口。

学徒大喝一声,抬起钢刃重重劈在豁口上。

老布林肯被冲击力撞得趔趄几步,一屁股坐在地上,骂骂咧咧地站了起来:“你小子,他妈的是想杀了老子吗?”

“布林肯!”

他的老朋友激动地喊道。

“看,看,快看!”

“看什嘛老子差点被砍死还看看看,真是——诶?”

他愕然的举起那把只剩下一半的阔剑。

崩飞的剑刃远远插在坩埚旁的泥土里,裂开的断面整齐而光滑。

“成,成功了……”

布林肯突然扔掉断剑,冲到学徒面前抢过那把锻造得扭扭歪歪的钢刃胚,高高举起到日光下,用刃面反射着光芒。

“成功了,成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