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亮剑:支援抗战,从过草地开始! > 第307章 上古其实不一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解锁各个时代中,陈赶超与各个时代的帝王

在解锁了上古时代后,更是满足了陈赶超对上古时代的一切幻想!

来到了上古时代后,才发现很多事情都是被后世传得神乎其神,其实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玄幻,更没有网络文学上的飞天遁地移山倒海的奇迹。

尤其是华夏传下来的经典神话,其实真像极为“朴素”!

陈赶超通过解锁各个人物,成为了一桩桩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在后世被夸大的神话!

在昆仑山的最初传说中,燧人氏通过钻木取火成为了华夏传说中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

钻木取火并非易事,尽管后世也曾有人尝试,但成功的机率微乎其微。

引发了一个问题:古人是如何想到钻木取火的?他们是如何被激发,产生这一念头的?

答案源自一个字——“燧”!

约1200年前,昆仑山多白石,白石积聚之处,草木稀少,在这片贫瘠之地,唯一能生长的树便是燧木。

燧木与众不同,树干光秃,树枝茂密,却无树叶。

这种树看起来枯槁干瘪,但若将其树枝误以为树叶,也并非无道理,因为每年它们会自然脱落树枝,次年再生长。

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任何人会想到拿一根木头去钻,观察是否能取火。

直到有一天昆仑山降临了一只名叫毕方的奇鸟,毕方嘴尖如锥,喜欢啄食燧木,正是在它啄食之际,燧木竟然燃起了熊熊烈火!

当燧人氏族见到火焰,他们才意识到原来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取火,毕方离去后他们开始尝试用其他燧木进行钻取火种,经过种种尝试终于成功了,这便是钻木取火的由来。

所以……有时候真相就是他妈的这么离谱!

尽管燧木成了取火的良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燧人氏面临着一场大灾难,迫使他们于9000年后离开昆仑山,迁往日月山,而在这场迁徙中燧木逐渐消失,因此钻木取火成了一段遥远的传说,人们为了取火,必须想尽办法。

在接下来的9000到3000年间,钻木取火一直是困难重重的,人们不得不寻找各种木材,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钻取,他们根据季节挑选木材:

春天用柳树,夏天用枣杏,秋天用柞。

即便如此,取火仍然艰难!

距今约4000年前,人们探索到了另一种取火方式。

他们将一个桶敲打成半椭圆形,然后打磨光滑,使其形成一个凹陷,当太阳照射其表面时,就像今天的放大镜一样,能够集中阳光点燃柴草,这就是阳燧取火。

而在没有太阳的时候,则使用木燧取火,尽管这种方法更为困难。

直到现代1800年左右,人们发明了火石,利用其中电火花的原理,只需火星溅落其上,即可燃起火焰,此后火镰、火石等工具相继出现。

然而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如何妥善保存火种,最初人们不必特意保存火种,因为他们居住的洞穴内的火永不熄灭,随着迁徙的需要,陶土的发明成为了解决之道,人们用黏土捏制容器将火种存放其中,然后用火烧硬以防止裂裂,这样他们能够在迁徙中携带火源。

火的演变并未止步于此,随着时间推移,火石、火镰等工具的出现使取火变得更加便捷,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成功的几率,还减轻了人们的辛劳,尤其是火石通过其中电火花的机制,让取火变得迅速而可靠。

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在于火的存储方式,最初人们相信在洞穴中火永不熄灭,因此并没有特别保存火种的必要,但随着部落的迁徙,就必须搞出一种火种的保存方法。

上古的人们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法,他们将木头放在阴凉的地方晾干,木头中间有两个窟窿,类似于现代的蜂窝煤炉,但是这是用陶土制成的,当木头烧到一半时,放入这个陶土蜂窝中盖上盖子,只留下两个小孔,实际上就是后世的木炭,用木炭的方式保存火种。

这种方法一直沿用了4000多年,从9000多年前在日月山上出现开始,持续了5000多年,直到后来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更简便的方式。

在渭河流域人们发现了一种名为白蒿的草长约一米多,他们将两根这种草编织在一起总长约两米,晾干后四季放在那里,当需要生活或去其他地方时,只需携带一根白蒿就能保持火种,这种方法取代了陶土的使用,成为一种更为便捷的火种保存方式。

燧人氏族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首次让人们认识到可以自己创造火种,这个灵感来源于一种叫毕方的鸟和燧木,因此这个氏族以燧木为标志,被称为燧人氏族。

随着时间的推移,燧人氏族与昆仑山上的另一个族群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即羌族,尽管燧人氏族消失了,但羌族一直存在到了后世。

对比于西方世界从普鲁米修斯从宙斯那里偷来的火种,显然上古由燧人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火更符合华夏的风格!

了解过了燧人氏取火后,陈赶超又在上古时代中得知了后羿射日的真相。

按照原本的古代神话中,有一天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导致大地干枯庄稼枯死,人们陷入饥荒,后羿为解决这一问题,射掉了其中的九个太阳,只剩下一个。

这个传说显然不太合理,但为什么古人还编织这个故事呢?

后羿确实是尧时期的一位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为什么选定他射日,而不是其他人呢?

实际上,在大地干枯、人民生活困苦之际,有人发现了一种鸟,这种鸟喜欢在枯木旁边啄木头。

人们将其视为毕方的化身,即火神的化身,这种鸟晚上鸣叫时声音凄惨,像婴儿哭泣一样。由于这种凄惨的叫声,人们将其命名为九婴,以“九”表示其极度凄惨的程度。

人们寻找这种鸟,并希望通过供奉它作为神明,消除干旱带来雨水,保障良好的生活。

这个期望背后有一个与毕方和九婴相关的传说,这两者被视为水火之神,既能带来火,又能带来水。

在古代有一种神秘的生物被称为九婴,它罕见得像是隐身了一般,无论多么努力地寻找都难以找到。

古人对待他们认为是邪恶神灵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供奉,无论神灵多么恶毒,只要无法征服,便会供奉祭祀。

这种做法源自古代的信仰,仿佛西游记故事中定期向河神供奉儿童一样,虽然人们心知这是邪恶之举,却也不得不如此,因为得罪不起。

所以上古人首先的想法是找到九婴,并将其供奉照顾它满足它所需,但是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既然敬酒不吃,那么就该吃罚酒。

上古人开始考虑另一种办法,既然找不到,就只能采取另一种手段,那就是将它消灭,杀死这个太阳神鸟,击败这个火神。

这个火神乃是昆仑山的后裔,无人敢轻举妄动,就在僵持之际,一个胆大的人毫不畏惧地站了出来,他就是后羿。

后羿说要去杀了它,他拿起弓箭就出发了,然后九婴就挂了。

当时的上古人突然觉得世界变得美好起来了,将后羿视为民族英雄,一致推举他为小国之王。

当然。

对于上古人们一致推崇后羿当国王,陈赶超严重怀疑古人们的目的性。

第一种是表面上的人类慕强属性发作,英雄人物备受推崇,备受仰慕。

至于第二种就是谁杀死了九婴,谁就有责任,需要承担昆仑山神族的追讨责任!

虽说上古时代的人都很淳朴,不过以讹传讹的情况还是存在的。

后羿的故事流传开来,传到第一代时,会有孩子问道。

“爷爷、爷爷,听说我们这里有个大英雄叫后羿,他是怎样的人?”

老人回答道。

“后羿非常了不起,当时民不聊生,旱灾严重,后羿射杀了九婴,解除了旱灾。”

孩子又问。

“爷爷爷爷,什么是九婴呀?”

老人说。

“九婴是火神。”

孩子想象着火神的形象,认为它们就像一团团火焰一样。

几代人过后,又有孩子问已年迈的人。

“爷爷、爷爷,听说九婴非常厉害,就像火一样,到底是怎么回事?九婴是什么?”

老人告诉他们。

“九婴拥有九个头颅,非常强大。”

孩子问道。

“那九个头颅是什么样子的?”

老人回答。

“九个头颅就像火神的头颅一样,就像小火球一样。”

孩子惊叹道。

“好厉害的样子。”

再过了几十年,另一个孩子问。

“那这些火球有多大?”

老人鼓励他思考。

“孩子,想想吧,它们能晒干大片土地,禾苗都枯萎了,这些火神的头颅得有多大呢?”

孩子想了想回答道。

“像太阳一样大吗?”

老人笑着点头。

几世纪之后,有人会说。

“你们知道吗,后羿有多厉害?他射下了九个太阳,现在天上只剩下一个。”

孩子们惊讶地问。

“天上只有一个太阳?”

老人解释说。

“以前,天上突然多出了九个太阳,总共有十个太阳,晒得人们无法生存。这时,有位英雄出现了,他就是后羿,射下了其中九个,只留下一个,解除了干旱,人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当然。

作为上古中大名鼎鼎的神射手大英雄,除了射太阳,其中嫦娥的故事也和他有关。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后世是一个非常唯美的爱情故事:

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之药,委托给姮娥保管。

有一日,小偷蒙面前来窃取此药,但被嫦娥发现并阻止。

在无计可施之下,姮娥只得选择吞下不死之药升上天空。

她不舍得离开后羿留在月宫中,寂寥的广寒之地,让她感到孤独与失落,无法继续留在那里,于是她督促吴刚砍伐桂树,玉兔捣制药物,希望能够再次获得飞升的机会,与后羿相聚。”

另一版本的故事则源自于洛水流域的干旱。

洛水流域属于炎帝部落,该部落的族长有一女子名叫宓妃,后世也称为洛神,宓妃成为嫦娥传说的原型,后羿射死九婴后,人们认为干旱解除是因为一个英雄的到来,这个英雄就是后羿。

嫦娥听闻后羿的名字后对他产生向往之情,但已许配他人,嫦娥仍渴望与后羿相见,洛水流域有许多桂树,这是嫦娥和后羿初次相遇的地方,被称为“桂树之恋”,嫦娥和后羿一见钟情,并共度余生。

但实际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呢?

陈赶超来到上古之后才愕然地发现,很多事情还真是离谱妈妈给离谱开门,简直离谱到家了!

后羿杀死了九婴和火神毕方的后代,按照当时的规矩,这样的行为会招致神族的报复!

后羿不想死,于是寻求西王母的原谅,以获得不死之药,这种药并非让人长生不死,而是保命之物!

后羿当下率领着几名随从启程,历经两年多的旅途,终于抵达了日月山,大概也就是青海。

在这里后羿受到了西王母亲自的热情款待,西王母带领他游览了青海湖,还邀请他品尝了兰州的白粉桃,也就是神话故事中蟠桃园的原型。

后羿原本以为这一次来非得脱层皮不可,却没想到想到西王母非但没有责怪他,反倒是宽慰他让他回去,说他没有罪过。

后羿回到部落后,向族人宣布他已从西王母那里获得了不死之药,表示西王母已经同意免除他的死罪,这消息让大家欢欣鼓舞,尤其是嫦娥。

后羿是一个虚荣心强的人,嫦娥问及他的旅途过程怎样惊险刺激,这种关心毫无疑问增加了后羿的虚荣心,让他添加了一些虚构的元素,他形容西王母的美丽、日月山的壮丽以及那里的美味蟠桃,令嫦娥既喜又羡慕,嫦娥好奇心被勾引起来,自然也想去见一见西王母和那些神奇美景。

对于嫦娥的请求,后羿自然是拒绝的。

不然嫦娥真的去一趟昆仑山,岂不是所有的一切都穿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