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海兵 > 第217章 多种经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除了现有的各项产业,朱先钎又带着小妹在不断拓展市场,先是针对海兵陆战队,发明了帆布制的制式背囊,可让每个海兵将携行的个人物资和零零散散的器材尽速收纳其中,并再也没有以前安宗皇帝定下来的规矩,左跨水壶,右跨挎包,斜挂的干粮袋,后面背着打成豆腐块的被褥和生活物资,跑起来叮当作响,现在一个背囊,这些统统都可以收纳起来,并且朱先钎还创造性的设计了背负装置,背囊背后有薄薄一层网装背负,防止背囊内硬质碰撞背后,肩带采用牛皮制造,上部有个横向拉索,腰部还有一个缠腰一圈的腰封,这样在负重在30千克左右时,跑起来仍然不会东摇西晃,这个背囊一出来,就被海兵陆战队指挥部订购一万余套,并且约定每年还会有相当数量定期采购。

紧接着,又和安庆军械厂合作制造出长柄手榴弹,利用背囊胸前的武装带,携带2至4枚,拉开拉环之后,利用手抛方式,可将内含炸药50克、总重600克的手榴弹抛出,这种武器杀伤半径10米左右,弥补了海兵陆战队近距离火力不足。

刚提出此项要求时,安庆军械厂生怕难以满足小朱副司长的要求,采用精钢铸造弹体,导致手榴弹抛出后要么光冒烟炸不开,要么炸成两瓣,毫无杀伤力,最后还是朱先钎不断暗示降成本,安庆军械厂才不情不愿的用废铁融化后铸造龟壳弹体,然后外面刷上黑漆找平,反倒发现如此一来爆炸威力惊人,于是乎,代表海兵陆战队的胡先仞,再次力荐海兵再次大批量采购。

与此同时,朱先钎又带着光学工程师,将传统需要双手握持的单筒望远镜改为固定长度能够单手握持的双筒望远镜,至于焦距不再是利用拉伸缩短管长来调节,改为两个镜筒之间有个旋钮,旋转旋钮即可进行调节,并且还在前镜头上标上刻度,便于使用者快速标定距离,原本以为是个简单的手工活,结果捣鼓了近一个季度也没成功,无奈之下,朱先钎只得通过海英公司,收购了京师一家快倒闭的望远镜制造厂,委托专门的团队进行攻关,很快有了成果,朱先钎专门订制了一批望远镜分送给大本营和海兵都督府各位大佬,其中一具,用黄金混合黄铜打造外壳,篆刻上毫无用处的浮夸雕花,穿上精选的上等小牛皮挂绳,呈送给治武帝,皇帝陛下试用之后,连声夸赞,如此活广告打出之后,海陆兵订单纷沓而至,毕竟陛下都说好的器械能差到哪里去,利润之丰厚,甚至让后知后觉的治武帝看到朱先钎打趣要收广告费。

除此以外,在朱先钎大力鼓吹下,海英公司作为重中之重,又收购了据说可以进行无线通信的泰州通信所,目前由于体积太大,现有设备仅能进行30千米左右的通信,但对于朱先钎来说,这个距离仍然不够,于是利用舰艇建造司的特权,美其名曰舰载通信试验,在海兵都督府通信队驻地,也就是狮子山顶部架设了近100米长的天线,可与逆流而上至芜湖一带加装无线电收发装置的长江号训练舰进行近80公里距离双向无线通信,翻译出来的摩尔斯电报,只有短短四个字“长江收到”,震惊了整个海兵都督府,尽管光舰载设备加上像苍蝇拍一样的天线就有5吨重,但是瑕不掩瑜,海兵高官们都认为其军事价值极高,尤其是传统舰队出航之后,全靠约定的时间抵达泊地码头来判断舰队动态,一旦陆上发现重要情报或下达作战命令,根本无法提供给茫茫大海之上的舰队,甚至有人言,舰队出海之后,是死是活,只能看舰队指挥官的能力和老天保佑了。对于舰队指挥官而言,海上各舰之间通信,白天通过信号旗、晚上利用灯光指挥,平时还好点,一旦脱离视距或者发生浓雾就根本无法联络,发生战事时,慢的令人发指的旗号灯光很容易耽误事情。

因此,海兵都督府火速与海英公司下属的泰州通信所签订了合同,要求其尽速开发可实用化的舰载无线电设备。

为此,朱先钎既当甲方又当乙方,越俎代庖决定研制三种无线电设备,第一种就是岸对舰通信,准备在海州、松江、宁波、台州、福州、澎湖、基隆、台南、汕头、广州、印尼、安南、狮城依山各建一个5千瓦大功率收发信台,用于下达指令,中央舰队各舰队的旗舰安装5千瓦电台,用于岸舰通信,驱逐舰以上各舰安装1.5千瓦电台,用于舰队内部无线通信。并且提出了t装、I装和伞装天线模式,让泰州通信所抓紧验证。

这可是笔大生意,尽管单价不高,可是架不住数量多啊,这各个站台装了无线电,这舰上要不要装,一艘装了可不行,最好覆盖到大明每一艘战舰上,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不是,光这个无线电的生意,就可以让海英公司持续不断的做下去,更别提现在还是大明境内独一份,这等好事,让朱先钎兄妹想想都开心,更别提假装矜持的朱三老爷子了。

此外,针对通信安全问题,朱先钎提出了密码通信要求,责成海兵密码研究所开发密码生成设备,现在阶段,仍然以摩尔斯电报为主。

按照《洪武正韵》中收录80韵部,大明官方认可的汉字有个,五百多年来,现在大明常用的汉字有3600字,现在是对所有汉字进行编码,每四个阿伯刺数字,代表一个汉字,完全可以覆盖常用汉字范围,不过由于过于公开,将来一旦对手也有无线电接收机,也能将这些内容翻译回来,为此,朱先钎另辟蹊径,采用特定的书籍作为秘钥进行加密方法,这种方法很简洁,双方约定今后用什么书,第多少页,第几行,第几个字,包括标点符号在内,译报人就能按“书”索骥,找出书中对应的一个汉字和标点符号。

除了保密,针对无线电应用,朱先钎又从乙方角度,准备海兵将无线电投入使用后,再推出无线电测向装置,吃相之难堪,让朱三老爷子都为之不耻。

注:无线电,1896年前后,意大利人马可尼与俄国人波波夫先后发明了无线电通信,1899年7月,马可尼的无线电装置第一次在英国演习中使用,具有远见卓识的英国皇家海军没有忽视这一尚处于雏形的“小玩艺儿”,将它们装在三艘军舰上,由马可尼及助手分别操作,演习中无线电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演习结束后,皇家海军与马可尼签订合同,分别给海军的28艘军船和四个陆上通信站装置无线电台,这是无线电台在军舰上的成功运用。

1905年7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设无线电训练班,聘请意大利人葛拉斯为教师,训练无线电技术人员;同时委托葛拉斯代购无线电报机多部,安装在北京南苑行营和海圻、海容、海筹、海琛四艘军舰上,开始使用无线电进行军事联络;次年在南苑、天津、保定正式设无线电台,功率均为1.5千瓦,当时使用的是长波通信,波长600米。

1911年4月,德国德律风根公司向清政府申请,要求在北京与南京之间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试验,得到清政府许可,于是分别在北京东便门与南京狮子山安装了5千瓦无线电台,由于当时没有电磁环境干扰,试验效果非常良好。此后,德国人提出把电台卖给清政府,清政府没有答应,理由是北京与南京的有线电报很畅通,很好用,“我们不需要无线电台”。

最初的无线电采用火花式通信方式,利用继电器控制开关电火花发送信号。至于接收端,因没有电子放大器,只能用天线来起放大作用,导致天线非常庞大和笨重,天线重一吨或几吨都很正常。近距离通信所用的三十千米内的电报机发电机的天线总重约一百五十公斤。因此,最初的无线电军用仅用于大型指挥所之间通信,或海上舰船与陆地之间通信,由于地球曲率关系,初代舰载无线电仅能实现海上80千米左右通信距离。

另一方面,由于初代无线电所用频谱非常宽,电磁特征明显,在20世纪初就出现了无线电测向装置,体积重量与无线电接收机类似。理论上,两台测向装置就能定位无线电发报机方向,三台测向装置就可以准确定位发报机位置,实际上由于设备中各类误差积累和地球曲率弧度,100千米的距离上,定位误差可达5千米,当然对于19世纪末的海上舰船来说,5五千米的误差,完全可以通过近距离光学侦察或者目视进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