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震惊!一道金幕通古今! > 第127章 咱想做个好皇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北元的战事就暂且告一段落了,我们来看一看朱元璋初期是怎么治理大明帝国的。

经历了长时间的群雄混战,以及元朝统治者们孜孜不倦的折腾,华夏大地早已是满目疮痍,百姓没办法种地,导致耕地荒废,耕地荒废就要挨饿,挨饿就要死人。

虽然已经建立了大明王朝,但元朝的朝廷留给朱元璋的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朱元璋自己就是穷苦人家出身,因此特别能体谅民生疾苦,他明白,要想改善民生,就要从农业入手。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虽然骁勇善战,但当他们入主中原后,就成了呆瓜。

为什么要种地?吃牛羊肉和牛羊奶,他不香吗?

忽必烈前期倒还好,到了元末,耕地的流失已经比较严重了。

朱元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和刘基商议许久后,朱元璋正式搬出了他的纲领,即解放生产力。

《农桑学校诏》就是老朱推出来的玩意儿,它主张农桑是衣食之本,国家所需要的一切物资和建设都需要以农业生产作为基础。

因此,要想要让百姓吃饱穿暖,过上安稳的生活,就必须大力劝导人们进行农桑生产。

当然,老朱一向是个实干家,还编制了用于土地赋役管理的“鱼鳞图册”,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保障每个从事耕种的农民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可以劳作。

“叮~检测到可售出商品,是否向万界帝王出售?”朱元璋眼前的金幕突然跳转了一个界面,吓了他一跳。

“啥意思?”朱元璋有些疑惑地问道。

“朱元璋陛下你好,您可以将您的鱼鳞图册向万界帝王售卖,”

“价格由您来定,但是金幕,也就是我会收取30%的费用。”

陈凡的声音悠悠响起。

“卖!卖!卖!白给的钱咱为啥不要啊,这真是百利而无一害!”

“价钱的话……嗯……让咱想想啊,这本图册可是咱的百官花了多少时间精力搞出来的,咱要个二百两银子,不过分吧!”

与此同时,帝王们的金幕前也都切换了画面。

【售卖品:明洪武年间的鱼鳞图册。简介: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标明相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售价:二百两银子。数量:无限。】

赵匡胤第一个掏钱,“这明朝和咱们大宋相距比较近,朕买这个鱼鳞图册,可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再说朕不差钱!”

帝王们犹豫了一下,有的买,有的不卖。嬴政还有些踌躇,李斯在一旁提醒道:

“陛下,咱们大秦距离大明已经不知道过去多久了,这些东西已经失去参考价值了。”

“哎,也是。”嬴政叹了一口气,放弃了购买的想法。

刘邦倒是很想买,虽然他也知道这玩意对他现在的时代来说用处不大,

但我刘邦就是想看看,这么长时间后的华夏大地是什么样的而已嘛!

“老萧,你平时总劝朕多读书,现在朕想读了,你怎么反而不让了。”刘邦一脸可怜地对萧何说。

“不行!”

陈凡看了看,一共得了三千两白银的收入,不多不少,看来这玩意十分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一定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您好,本次售卖,您的总收入为三千两白银,扣除金幕的中介费后,您的实际收入为两千一百两白银。”

一眨眼间,大殿面前被一堆白花花的银子铺满,顿时看呆了百官。

……

在朱元璋的努力下,很多流离失所的农民都重新获得了土地,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涯,开始自己种地自己吃饭。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大幅提高——这得益于轻徭薄赋的政策。

在民生逐渐稳中向好时,老朱也没有忘记其他方面。

在几年的戎马生涯中,朱元璋深知作为一个领袖,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人才。

李善长、刘基、徐达、常遇春……正是有这些人才,大明帝国才得以建立并且蒸蒸日上。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为了最大限度的招揽人才,朱元璋提出了一个设想:招揽元朝的一些官员,让他们重新来明朝上班。

这其中最有名的、贡献最大的,应该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被朱元璋招降的元户部尚书张昶。

这还没完,为了确保效率最大化,朱元璋还独树一帜地发明了罪官复用法。

假如你是一个犯了罪即将被砍头的官员,但是刚好你的工作岗位那里接收了新的工作,而一时又没有其他人能顶。

没事,没事,洪武爷心胸宽广,让你多活一会儿,先去把工作做好,然后回来受死就行。

当然,这些措施都不能根本上解决人才需求问题,要想选好官,还得看科举嘛。

元朝后期,科举已经接近废黜。朱元璋建立大明后重启了科举。

有志青年终于重新有了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然,要是按以前的方法,培养一个进士需要很长时间,而大明初建,百废待兴,急需人才。

政策是为了现实而服务的,不用那么死板。

老朱为了鼓励人们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并适应现实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办法:全国连续三年举行科举考试,凡是考中举人的,可以不用来会试,直接进京接受任职。

考不中进士没关系,考中举人就有官做!

在这一段时间的科考中,朱元璋收获颇丰。他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考生进行特别关照,让他们拜宋濂等老一辈文人为师、进入翰林院,继续学习深造。

杨坚不禁得意起来,他和大臣们吹嘘道:“你们看,朕搞的这一个科举制,可谓是功在千秋呀!”

“到了这个不知道多少年以后的明朝,都要继续实行朕的科举制!”

“朕和朕的大隋,想必是千古留名呀!”

……

朱元璋在位期间,元末混乱不堪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得到了很大的修补,百姓的生活也越过越好,社会被慢慢拔回正轨。

(考虑到后续剧情中,朱元璋还需要和一些大臣进行互动,为了保证剧情连贯性,所以朱元璋后面屠杀功臣的事迹就不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