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黄巢军队逼近长安,城内的气氛日益紧张。李绍在宫中听到了诸多关于黄巢的传闻,朝臣们议论纷纷:

在唐朝的末年,长安城内的紫禁之巅,大臣们环绕在崇高的宝座前,讨论着帝国边境的紧急局势。朝堂上的气氛凝重而紧张,大臣们的脸上都写着忧虑。黄巢的起义军已经在几个要塞取得了胜利,他们的步伐似乎无法阻挡。

在皇宫的琼楼玉宇之中,一场关于如何应对黄巢起义的紧急朝议正在紧张地进行。壁上挂着的绘画中,神兽飞天、云雾缭绕,似乎也感受到了这股紧迫的气氛,旁边的龙柱上金光闪烁,照亮了官员们忧心忡忡的面容。

“宣徽,请陛下下令,立即派遣重兵,镇压这股乱军!”一位身材魁梧的军事将领站了起来,他的铠甲在殿内灯火的照耀下反射着寒光,声音如同洪钟大吕般在殿堂中回荡,其怒气撼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宣徽使是皇帝的亲信,拥有很高的权威,面对将军的激烈建议,他的眉头紧锁,整个人显得沉重异常。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座的众臣,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此事关乎国运,我们必须慎重考虑。黄巢的起义虽然造成了不小的混乱,但若贸然动用重兵,恐会引起更大的民怨。”

“宣徽使言之有理。”一位年长的文官支持地说道,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从容,“黄巢之所以能迅速聚众,乃是因为百姓疾苦,朝政不明。我们若是只用武力镇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我们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年轻的将军再次争辩,“如果黄巢继续横扫各州各郡,进而威胁到京城,朝廷的威信将何在?到那时,民心又该向何处依?”

宣徽使轻轻摇头,深知军事行动的复杂性与风险,“将军所言非无道理,然而战争并非儿戏。征战一旦开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又怎能说是为了民心?”

他的目光再次在在座官员间流转,仿佛在寻找支持与理解,“我们必须斟酌一切后果,考虑长远之计。或许,我们应首先派出使者与黄巢沟通,了解其诉求,同时紧急改革内政,减免赋税,安抚民心,稳定军心。”

在场的官员们议论纷纷,有的点头,有的摇头,也有人低声交谈。然而,宣徽使的话语已经在朝堂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使得每个人都不得不重新考虑这场危机的解决之道。

突然间,一位身着绯红官袍的官员站了出来,他是内侍监的头领,深受皇帝信任。他眼中燃烧着怒火,慷慨激动地说道:

“黄巢此贼,民间疾苦皆因其乱,此等逆贼,当诛十族!他煽动民众,占据州县,攻破要塞,其心可诛!”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回荡,在场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话语中的愤怒和对稳定局势的渴望。

“诛心?!”一个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回应道,只见一位年长的宰相缓缓站起,“诛一人易,安天下难。黄巢虽非吾道,然其兴起,亦是民心所向。朝中贪腐,百官奢靡,民不聊生,是以乱世豪杰,得以借机而起。且待朕与皇上商议,不可轻举妄动。”

内侍监头领的脸色微微一变,他知道宰相的话有理,但他更担心的是朝廷的权威与秩序。

“宰相说得虽好,但若黄巢不除,朝廷岂不是名声尽失?!”他反驳道。

宰相淡然一笑,“朝廷的威信何在?是建立在百姓的尸骨之上,还是民间的太平盛世?黄巢虽为逆贼,但他所倚仗的正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若能解决民间之苦,何愁无人拥护朝廷?”

“哼,黄巢固然可恶,但朝廷贪官污吏满天飞,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岂能全怪于他?”李绍低声反驳,但他的声音在官员们的愤怒声中几乎无人听闻。

就在这紧张的气氛中,黄巢的军队决定发起总攻击。一名密探急匆匆地跑来禀报说:“黄巢军攻破潼关,数日内将至长安城下!”

朝廷一片混乱,官员们纷纷逃窜。李绍却决定留下,他要亲眼见证这历史的转折点,同时他想尽自己所能,减轻百姓的苦难。

黄巢军队攻破长安城的一天,李绍穿着便服在城中游走,听到农民们的对话:

“长安沦陷了,我们该怎么办?”

在一处破败的农庄旁,几个村民围坐在槐树下,面前是刚打磨好的农具,却因为连年征战而无田可耕。他们面容憔悴,眼中透出深深的无奈和苦楚。

“黄巢虽是起义军,但他们来了之后,恐怕也难免要抢掠。”一位村中的老者声音沙哑地说着,他眼中有着对未来的恐惧。“每次战乱过后,虽然是不同的旗帜,换的却是相同的苦难。”

“是啊,都说黄巢起兵是为了咱们这些受苦的百姓。”一个中年农夫抚摸着手中的锄头,苦笑着说,“可是谁知道他们一到这儿,又是一顿搜刮。哪里还有什么起义军,分明就是一伙换了名头的强盗。”

边上的妇人带着孩子,听着这些话语,眼中满是担忧:“这朝廷也不管我们死活,年年加税,年年征兵,现在连个安生的日子都过不了。唉,老天爷啊,这是要把我们百姓往哪里赶?”

“昨日去城里的赵家老四回来说,城里的官员们都在逃命,连夜里的守城兵都不知去哪儿了。”年轻的汉子插话道,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愤慨,“连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人都自顾不暇了,哪还会想到我们?”

老者叹了口气:“我们百姓,自古以来就是草民,哪会有人真心为咱们着想。望着这天,只希望能有一日真的出现个明君,能让咱们过上稳安稳稳的日子。”

李绍的心如刀割,他决定寻找黄巢,直言相劝。

冒着生命危险,李绍进入了黄巢的军营。在那里,他见到了黄巢本人。黄巢的眼中充满了疲惫和锐气。

李绍站在黄巢的大帐中,空气中充斥着战争的铁血与尘土味。黄巢,这个曾经的盐商,如今的义军首领,坐在简陋却威严的座椅上,他的眼神锐利而穿透,仿佛能洞悉人心。李绍深吸一口气,稳住了内心的颤动,用一种既坚定又平和的声音回答道:

“黄将军,我李绍虽是朝廷官员,但我不为个人富贵,而是心系黎民百姓。长安沦陷,百姓流离,我不能坐视不理。我来此,是想见您一面,直言相劝,恳请将军能够保护这些无辜之人。”

李绍端坐在粗糙的木椅上,尽管身处虎穴,他的面容却异常镇定,好似这一切对他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他的衣衫虽不如黄巢军中将士的粗布衣衫,却也显得有些破旧,仿佛是这场动乱中,朝廷官员的一个缩影。

黄巢眉头微挑,他确实见过不少朝廷官员,那些人多半在战乱面前拼命逃命或者贪生怕死,但像李绍这样敢于单独进入敌营的,的确少见。他放下手中的军牒,半信半疑又带着几分好奇,略带讥讽地问道:“官人好大的勇气,难道不怕我一怒之下斩了你的头颅作鼓槌?”

李绍微微一笑,目光坦荡地直视黄巢,语气平静而坚定:“黄将军武勇非凡,天下皆知。我李绍虽是朝廷官员,却也读过军书,明白兵者,诡道也。今日入贼营,非是贪生怕死,而是看清了时局,欲与将军共谋天下大事。”

黄巢眼中精光一闪,并未立即回应,而是打量着眼前这位官员,似乎想从他的脸上看出些什么。他缓缓地说:“朝廷的官员向来是金饭碗不换,白衣食不改,你又何必来这泥泞之地,冒着生命之险?”

“世事无常,人心难测。”李绍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些许无奈,“朝廷虽生我养我,但看着天下百姓受苦,官府腐败,实不忍心继续作壁上观。若黄将军能彻底改变这一切,李某岂能只图一己之安。”

黄巢听罢,似乎对李绍的话产生了些许兴趣:“哦?官人似乎对我有所了解,又似乎对朝廷有所不满。但仅凭几句言语,如何让我信服你的诚意?”

“将军,李某虽不是武将,手中无兵,但多年在朝为官,颇得一些知情者的信赖,对朝廷内部也略知一二。若将军不弃,李某愿意提供情报,助将军一臂之力。”李绍从怀中缓缓取出一份文书,递了过去。

黄巢接过文书,展开一看,眉头不由得紧锁,随即轻声问道:“这是朝廷内部的秘密,你如何得到?”

李绍微微一笑:“在朝为官,自有其道。将军,若今日斩我,则是断了一条获取信息的途径,若能利用我,或许对将军的大业有所助益。”

黄巢思索片刻,眼中掠过一丝精光,随即笑道:“李官人,你果然不简单。好,我就暂且信你一回,若你李绍能如你所言,那朝廷的天子,我黄巢倒要看看还能坐得多久!”

李绍面不改色,“黄将军,若您真如世人所说,一心为民,请您审时度势,慎重行事。若将怒火倾泻于这座曾经的盛世之都,那么流血与仇恨将是我们唯一的收获,而非和平与未来。”

黄巢沉默了一会儿,他的目光在李绍的身上打量,似乎在评估他的真诚与勇气。过了片刻,他缓缓开口,

“我看得出,官人你并非口头之言。长安虽败,但我非心狠手辣之辈。我亦不愿看到更多无辜之血流淌。但朝廷腐败,若不让他们付出代价,如何能平民愤?”

李绍恳切地回应:“黄将军,让历史记住我们是以怜悯和智慧结束这场动乱,而不是以暴力和更大的混乱。为了那些无辜的百姓,我愿意作为中介,协助将军与朝廷沟通,寻求一条最少流血的道路。”

黄巢的目光在李绍身上缓缓巡视,似乎在试图洞悉这个人的本质。在这股深邃的目光下,李绍依旧保持着从容,他知道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考验,也是黄巢决策能力的一次试炼。

“好,我愿意给你这个机会,”黄巢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但你须知,若朝廷不肯退让,我也只能继续走我的路。”

李绍点了点头,语气笃定,“我理解。正是因为看到了朝廷的顽固和无能,我才会站在这里。我不是在请求一份满足个人私利的职位,而是希望能为这苍生大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你的话,我会记在心上,”黄巢淡淡地说,“但光有言语还不够,我需要看到行动,才能证明你的价值。”

“我愿意立即行动。”李绍决断地回答,“我可以首先回到京城,为将军收集朝廷内部的动态和消息。此外,我也会通过我的人脉,为您争取到更多的支持。”

“既然如此,”黄巢的表情松动了一些,但依旧保持警惕,“你可知道如果你的计划失败,或者你有任何异动,我们会怎么做吗?”

“我自是了解,”李绍平静地回答,“生死有命,豪情在胸。若是为了天下苍生能够过上安宁日子,李某这个脑袋算不了什么。”

黄巢此时终于露出一丝笑容,“说的好!我喜欢你这股子骨气。好,我今日就信你一回,希望我们能共同开启新的局面。”

李绍微微一笑,起身鞠了一躬,“多谢将军信任,我定不会让将军失望。”

看着李绍退出帐篷的背影,黄巢的眼神复杂。他知道这场政治博弈远比战场上的厮杀要复杂得多,但同时也明白,若能得到朝廷中人的支持,对于自己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助力。

“我理解,我会尽我所能。”李绍微微颔首。

“黄将军,长安已破,但百姓苦不堪言。望将军能够宽以待民,不要让他们再受战乱之苦。”李绍直言不讳。

黄巢的眉头紧锁,沉思的眼神中透露出他深深的烦恼。他知道,起义军中的确有许多同他一样,因不堪重税和官吏的横征暴敛,而选择起兵反抗的百姓,但这支队伍在迅速膨胀的同时,也带来了军纪管理上的巨大挑战。

“你是朝廷的官员,却有此民心,罕见。” 黄巢深深地看了李绍一眼,仿佛想要从他的眼神中探寻更多的真实,“我黄巢起兵亦是为了苍生,你的话我会记在心上。”

李绍认真地回应道:“黄将军,起义军之中虽然人数众多,但若无法保持军纪,最终只会失去民心。而失去民心,如同树失去了根,无论再怎样高大,终将一倒不起。”

黄巢无言,李绍的话触动了他的深思。起初,他之所以能从一个小小的村民成为能领军起义的头目,正是因为他了解百姓的疾苦,代表了他们对朝廷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渴望。但是随着力量的膨胀,他发现自己逐渐难以管控手下的士兵,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重演了他们所反抗的官府的暴行。

“将军,”李绍缓缓说道,打破了室内的沉默,“臣有一个提议。或许我们能设立一套严格的法规,对军中士兵进行规范,奖罚分明。并且,我们可以在军中设立监军,由您亲信的将领担任,确保每一个指令都能得到执行,每一处军纪都能得到维护。”

黄巢抬头,目光中掠过一丝光芒:“你的意思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军法?”

“正是。”李绍点头,“军法不仅能够约束士兵,更是对百姓的一个承诺。您的起义军如果能够做到军民和谐,广纳民心,那么即使朝廷拥有强大的军队,也难以与您对抗。因为百姓的心,将是您最强大的力量。”

黄巢顿了顿,然后缓缓开口:“李绍,你的提议很有道理。但是,要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候维持军纪,需要更多的实际行动。我需要一些能够严格执行命令、公正无私的将领,你能帮我找到这样的人吗?”

“将军,”李绍肯定地说,“臣愿意助您招募贤才。不过,臣认为,真正能够确保军纪的,不仅仅是将领,还有将军您的威望和决心。若有了将军的铁腕,再加上合适的人选,军纪自然水到渠成。”

黄巢沉吟了片刻,最后缓缓地点了点头:“好,就按照你说的去做。我会亲自下令,任何违反军法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同时,我也会着手挑选适合的人选,来强化我的军队。”

李绍站起身来,躬身一拜:“将军英明。臣这就去办,不负将军所托。”

李绍便住进了市井,尽管身处乱世,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努力调和军民关系,帮助百姓重建家园。

长安沦陷后,虽然暴乱和抢掠之事时有发生,但李绍的努力也使得长安城的局势逐渐稳定了下来。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李绍的名字成为了市井传奇,而黄巢对他的记忆也让他在后来的统治中,对百姓多了几分宽容。